意大利歌劇三杰,跟你去意大利藝術留學有必然聯(lián)系
225 2019-04-26
去意大利藝術留學前,了解一下意大利的歷史文化還是很有必要的,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fā)源地,意大利的藝術文化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美術、歌劇、音樂等等在世界是佼佼者,今天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意大利的歌劇三大咖!
作為音樂藝術生的你,是否渴望到誕生藝術的搖籃-意大利汲取精華?下面再為同學介紹下歌劇三杰。
意大利歌劇三杰:
卓阿基諾·羅西尼(1792-1868)
十九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歌劇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貝薩洛。
他十歲師從蒂塞學和聲,后在波倫亞音樂學院跟馬太學對位。羅西尼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的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后他創(chuàng)作的《塞維爾的理發(fā)師》,集意大利喜劇的精華,它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他的創(chuàng)作繼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tǒng),音樂充滿了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
1829年羅西尼寫了擱筆之作《威廉·退爾》,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對大歌劇體裁的形成起到了推進作用。 在羅西尼所創(chuàng)作的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除《塞維爾的理發(fā)師》和《威廉·退爾》外,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以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
朱塞佩·威爾第(1813-1901) 意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
威爾第使意大利歌劇放射了新的光芒。他是一個個性顯著的人物,《列尼亞諾戰(zhàn)役》歌劇初次上演于羅馬的阿根梯那劇院(1849.1.27.),當時羅馬正處于革命高潮,所演的劇情是1176年倫巴第各城市的同盟軍抵御德國皇帝“紅胡子”腓特列一世(1122—1190)侵略的事件,在此時此地演出這樣一部歌劇,本身就是一種愛國示威。第一幕中的愛國合唱曲《意大利萬歲》很快便在群眾中間流傳開來,成為當時的革命歌曲。歌劇演出十三天以后,羅馬制憲會議根據(jù)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加里波第(1807—1882)的提議,宣布成立羅馬共和國。
五十年代是他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后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chuàng)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jù)莎士比亞的劇本創(chuàng)作了《奧賽羅》及《法爾斯塔夫》。一生創(chuàng)作了26部歌劇,善用意大利民間音調(diào),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 欲望、性格、內(nèi)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賈科莫·普契尼(1858-1924)
意大利歌劇作曲家。出身音樂世家,但家境貧寒。1880年入米蘭音樂學院,1883年畢業(yè),1884年創(chuàng)作第一部歌劇《群妖圍舞》。是十九世紀末至歐戰(zhàn)前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共有作品12部,21歲創(chuàng)作的《安魂曲》,可與威爾第《安魂曲》比肩,這個作品隱約透露普契尼成為劇作家的跡象。著名的作品有《瑪儂·菜斯科》(成名作,1893)、《藝術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圖蘭朵》等十余部。其創(chuàng)作有真實主義傾向,多取材于下層市民生活,表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對他們的同情。音樂語言豐富、旋律優(yōu)美明媚,具有及強的歌唱性。配器與和聲技術高超。劇情遵循“有趣、驚人、動人”的原則,善于駕馭舞臺戲劇效果。
真實主義歌劇流派追求題材真實,感情鮮明,戲劇效果驚人而優(yōu)于浪漫主義作品,但有時對中下層人們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會思想。普契尼的音樂中吸收話劇式的對話手法,不以歌唱阻礙劇情的展開,除直接采用各國民歌外,還善于使用新手法。在歌劇《圖蘭朵》中采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
還有歌劇的組成再介紹給同學。
歌劇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diào)、宣敘調(diào)、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
歌劇中重要的聲樂樣式有朗誦調(diào)、詠嘆調(diào)、小詠嘆調(diào)、宣敘調(diào)、重唱、合唱等;其體裁樣式有正歌劇、喜歌劇、大歌劇、小歌劇、輕歌劇、音樂喜劇、室內(nèi)歌劇、配樂劇等。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wǎng)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wǎng)訂閱號
獵學網(wǎng)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