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人說話喜歡中英文夾雜?
137 2017-04-25
網(wǎng)上有個段子:
“這個project的schedule有些問題,尤其是buffer不多。另外,cost也偏高。目前我們沒法confirm手上的resource能完全take得了。anyway我們還是先pilot一下,再followup最終的output,看能不能run的比較smoothly,更重要的是evaluate所有的cost能不能完全被cover掉……”
這種說話方式,有人覺得討厭,認為陰陽怪氣、甚至是裝13,有人可能覺得正常,而有的人自己就是這種方式的使用者。
對于“中英夾雜”,為什么有人對它如影隨形愛得要死,為什么又有人對它心生厭惡不譏諷不足以平民憤?今天就來聊聊這背后的科學道理:他們到底是不是在裝X?
1.因為這樣講話省腦力啊
什么樣的人喜歡講話中英夾雜呢?大多集中在經(jīng)歷過浸泡式英語學習的人比如海歸,或者在外資企業(yè)工作的人。你也有可能覺得這些不好好說話的人都是炫耀心理在作祟。
事實上,講話中英夾雜這種現(xiàn)象非常廣泛,例如你講著講著家鄉(xiāng)方言會蹦出來幾句普通話,或者反過來也是如此,再比如一些非洲人民買東西和聊天時很可能是用不一樣的語言……全世界的人都存在這個問題。
在語言學上有個名詞叫“語碼轉換”或者“語碼混合”,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世界上不同的學者都試圖找出模式來解釋這種現(xiàn)象,其中一種是——因為這樣講話方便埃
20世紀末有語言學家提出了“順應”理論,你可以理解為“順著最得心應手的方向”來講話,而語碼轉換就是人們要尋找最簡便最得心應手的表達方式所激發(fā)的。學過兩種以上語言的人也不例外,他們傾向于使用最不需要努力、也最不需要費勁來做選擇的形式來完成講話的任務。
你可能要說,中英文不定時切換明擺著不是增加講話時候的障礙嗎?你以為你Siri啊?就算是Siri,同一句話里面兩種語言也不會像打擂臺一樣輪番上陣埃
事實上,對于一些雙語使用者來說,他們很有可能在只能用單語種講話的情況下感到更費勁。
舉個栗子:
我們現(xiàn)在很習慣說某個人很“l(fā)ow”,并對這個意思心領神會,但是要把它翻譯成中文,你就找不到一個特別合適的詞來對應,而一個在英語環(huán)境下頻繁被要求“plan”的人,會理所當然地常常使用“plan”這個英語詞匯來代替“方案”。
而當你在說“plan”這個詞的時候,你其實不僅僅是在使用一個英文單詞那么簡單,而同時是在試圖修改對話的語境,這種修改是建立在“雙方都能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的假設前提之上的——反正你聽得懂,我這樣說也省力,那干嘛不這樣呢?
這種情況下,雖然講話者的初衷不是有意刁難對方或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文化資本,但也是出于建構適合自己表達的語境,強求對方接受,因此對于并沒有期待在這種語境下進行對話的一方,他們會感覺到“中英夾雜”特別突兀,即便不過四六級都能聽得懂的“plan”是什么意思。
2.這是兩種語言在你腦袋里互相KO的過程
那現(xiàn)在有另外一個問題,暴露在英語環(huán)境下怎么就讓人中英夾雜了?它對人的思維做了什么?這可能牽涉到我們常常感到好奇的另一個問題:那些會說多種語言的人,他們在說其中一種語言的時候,他們的思維是在用這種語言進行“思考”,還是用的母語?也就是說他們此時的“思維語言”是哪種?
這個問題在學界還沒有趨于一致的結論,原因在于,還沒等學者們去研究哪個語種才是思維語言,在最基本的“你思考時用到的媒介真的是‘語言’嗎”這個問題上,意見已經(jīng)不一致了。
一部分學者認為人們思考時用到的語言,其形態(tài)就是人們能說出來的,諸如英語、漢語、法語等自然語言。還有一部分學者不同意,認為人們思維中語言,是一種很玄的東西,無聲無息出沒在心底……然后當我們需要說話的時候,它就被翻譯為自然語言供我們說出來,學者們把這種思維媒介稱作“心理語”。
你可能不明白學者們怎么就會得不出一個科學的結論,畢竟這個問題看起來并不難解決,比如,我現(xiàn)在試著思考一下看我大腦中用的“語言”是什么樣的不就好了?
很遺憾,這種自省式思考不太靠譜,當你有意識這樣做的時候,你很可能在主觀上不受控制一不小心“想出聲音”來。
除此之外,腦科學研究里的各種機器還沒達到這么高端的水平來定義你思考的時候用到的那團“混沌的介質”是神馬東西。
好。開小差結束,下面回到中英夾雜問題。如果你思維中用的是“心理語”,造成中英夾雜的過程可能是這樣:你想表達某個概念的時候,你的心理語形成的這個概念會直接轉化成自然語言,對于雙語使用者來說,這個概念是會轉化成哪個語種里的詞匯呢?
有一種觀點是,這取決于這個概念在兩種語言中對應的詞匯哪一個更容易讓講話者第一個想到,哪一個和這個概念本身連接強度更大。就好比你口渴的時候,一瓶水在你手邊,一瓶可樂在離你5米開外的位置,你會選擇哪個來解渴不是顯而易見嗎?
這就解釋了前面那個整天泡在“你要在XXX之前給一個plan給我”的環(huán)境里的人會在其他時候也脫口而出一個“plan”的例子。
當然,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同一個概念,一個英語詞匯和一個母語詞匯在拼誰跟你關系鐵,更鐵的那個會讓你把它脫口而出。如果兩個人跟你鐵的程度沒有差別呢?這樣的話你似乎完全可以順暢地只用一種語言表達你自己。
如果中英兩種語言在你的表達中存在“爭寵”,很可能說明說話者本身對兩種語言的掌握程度都不甚理想,而并非一些人想象的表現(xiàn)了說話者對兩種語言都游刃有余。
從這個層面上說,下意識的“中英夾雜”可能真的屬于“不能好好說話”的一種情況。這就是懶的代價。
3.即便是裝bigger也裝得不簡單
下面討論最后一種情況:裝。在語碼轉換的問題上,即便是處于某種程度的“裝”,背后也是有一番道理的。
我們再來開一個小灶。請來到隔壁兩個村都需要翻譯的非洲大陸。因為本土語言繁多,交際語在非洲非常重要,很多居民在掌握自己本土語言的同時,也會說公用的交際語——非洲語言當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斯瓦希里語就是其中一種。
在這種語言背景下可以發(fā)生很多有趣又耐人尋味的事情。請看下面這個例子:一個盧希亞(非洲地名)人開了一家食品店。他姐姐到店里來了,當時還有別的顧客在場,對話是這樣:
弟弟:早啊,姐姐!
姐姐:早!
弟弟:身體還好?
姐姐:還行。
弟弟:姐姐,今天你想要點什么?
姐姐:要點鹽。
弟弟:你要多少?
姐姐:給我60分的吧!
弟弟:還要什么?
姐姐:我還想要別的,可惜沒錢啦!
弟弟:謝謝你,姐姐,再見。
姐姐:謝謝你,再見!
已經(jīng)說出來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沒說出來的:除了先開始的寒暄弟弟跟姐姐說話用的是本土盧西亞語,之后姐姐一直保持用盧西亞語和弟弟說話,而弟弟全程轉用當?shù)?strong>商用語言斯瓦希里語。
我們可以感覺到姐姐說家鄉(xiāng)話是想向弟弟展示親近,試圖獲得不要錢的商品,而弟弟的語言轉碼已經(jīng)表示了自己的態(tài)度。
這里就涉及到一個交際意圖的問題,說話人通過語言向聽話人展示自己的交際意圖,而語言轉碼是其中一種方式,它能引起聽話人對這種現(xiàn)象,比如中英夾雜的特別關注,進而進行相關的語境假設,也就是腦補:他這是啥意思呢?(不是內容上的啥意思,是意圖上的啥意思),雙方準確無誤地傳達和獲取意圖后,齊活兒,這一輪交際完成。
而這個過程也是遵守“哪個最不費力氣我選那個”的原則,如上面提到的,語碼轉換也符合。對于中英夾雜的說話者,聽話者很容易聯(lián)想到對方可能想表達的某種說話內容以外的意思:字面上他是在評論今天的食物,事實上也暗含了他想表現(xiàn)出來的自己見多識廣、或者洋氣不老土、或者家境不錯、工作不錯、學歷不錯……
你看,意圖的傳達和獲取在雙方之間都如此不費力,在語言學上這是一次成功的交際,所以中英夾雜還真是裝高bigger的不二選擇。
當然,也有可能說話者想表現(xiàn)出來的意圖完全沒有被聽話者獲取,最后聽話者獲取的意圖是:裝。那就有點遺憾,這個交際不太成功。
這是一枚彩蛋
▼▼▼
本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wǎng)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wǎng)訂閱號
獵學網(wǎng)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