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如何解釋智商?
35 2017-06-15
幾乎隔三差五的,在某地就會爆出新聞,哪兒哪兒出了一個少年天才,Ta的IQ高達XXX。這不,前一段時間外媒又報道了,英國12歲小女孩兒,在門薩俱樂部的IQ測試得到了162分的高分,比愛因斯坦和霍金的智商都要高。又或者幾個月前,國內西安大學少年班招考的某學生,IQ高達142……
IQ,即智商。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新聞里面總要蹦出來這么個高智商的新聞。除此之外,智商一詞也深入我們的用語中,比如“你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我的智商是你的三倍”等,更進一步說,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在網絡上都曾測過自己的IQ。
今天就和大家詳細聊聊智商這東西。
智商這個詞最早怎么來的呢?
在1905年,法國人比奈出于某種原因(最*后會告訴大家),和他的助手西蒙制訂了一套給孩子的測試題。這就是心理學史上大名鼎鼎的比奈-西蒙量表。
這份量表由30個測驗組成,事先由大量不同年齡的兒童進行測試,根據(jù)測試成績,得到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平均得分。假如,小明在測試的時候,得分與6歲小孩的平均分相同,那么小明的智力水平則是6歲,即智力年齡為6歲。如果小明今年已經10歲了,那么顯然他的智力發(fā)展出了些問題。
比奈-西蒙量表一經推出,就因其簡單易用,受到歐美學界的熱烈歡迎。1916年,美國心理學家推孟更是將其修訂成適合美國本土使用的版本,即知名的斯坦福-比奈量表。在推孟的量表中,結果并非是用智力水平表示,而是使用德國心理學家斯特恩提出的概念——智商。它的完整名稱是智力商數(shù),用公式表達為:智商(IQ)=智力年齡/生理年齡*100。如果小明的IQ接近100,說明他的智力正常,如果遠遠大于100,則表示智力非凡,遠小于100則視為智力低下。
從那時開始,IQ和隨之而來的智力測驗,正式開始席卷全球。大量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將智力測驗奉為圭臬,大量衍生量表制定產生,學校用它們甄別學生的優(yōu)劣,移民局用它們判斷是否有癡傻移民入境,軍*隊用它們作為選拔士兵的參考……
我們看到了一個屬于智力測驗的盛世,各種智力量表層出不窮,比較知名的有韋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測驗等,即使在今天它還是很熱。但是對于IQ的質疑,從來、從來、從來就沒間斷過。
伴隨而來的爭議
最*大的一個爭議,就是這些量表測出來的IQ,到底準不準。想知道它準不準,我們就要先搞清智力的定義,可不提這個定義還好,一提就要亂套了。因為智力這玩意兒,根本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有的人認為數(shù)學好就是智力高,有的人卻要看語文成績。作為人腦中抽象的概念,智力不能直接被觀察測量,每個科學家都站在自己分析的角度定義智力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發(fā)現(xiàn),一個人雖然在不同的智力測驗中得分不同,但是差距都不大。據(jù)此他提出智力二因素理論,即智力包括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簡稱G因素和S因素。G素包括我們活動中要用的基本能力等,只要G因素不低,每個測驗得分都不會太低,也正是如此,智力測驗和學習成績之間相關性不錯。但是G因素代表不了智力的全貌,特定的任務還要用到專門的S因素。大多數(shù)任務,只有在G因素和S因素合力下才能完成。
斯皮爾曼的理論只是眾多智力理論中的一個,除此之外,還有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吉爾福特的三維結構模型,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等。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道理和證據(jù),但是還沒有哪個定義能完全整合智力的概念,更別說有哪個量表可以測出完整的智力來了。
既然真正測不出來,那么這些量表豈不是廢紙?也不是。雖然智力測驗不能面面俱到,但是他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受測者的部分能力。利用這些結果,心理學家們做出了不少“成績”。
高IQ的人,果然是天才咯?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推孟利用斯坦福-比奈量表,挑選出一大群高IQ的天才兒童,并開始了長期的跟蹤調查。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考察一下這群天才兒童的成長情況,即使在他逝世后,這一追蹤也沒停止,由他的同事繼續(xù)進行。結果,這些天才絕大多數(shù)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這么說,高IQ的人,果然是天才咯?這一點肯定有疑問,在跟蹤調查的過程中,研究者們的關注無形中就是對這些人的鼓勵,而且推孟他們還為這些孩子提供了不少有形的幫助,比如寫推薦信、匿名獎學金等。不管怎樣,對于這些人來說,被評為高IQ確實給了他們巨大的幫助。
但是,大家有考慮過那些被評為低IQ孩子們的感受嗎?
很長一段時間里面,人們認為智力是先天決定的。你測試的智商高,你就天生聰慧,你智商得分低,你生來就是愚笨或者發(fā)育緩慢。高智商還好,如果一個孩子得分低,弱智的標簽很容易烙在他的心里??蛇@真的是命中注定嗎?
根據(jù)最初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女性智商比男性低,有色人種智商比白人低,鄉(xiāng)村農民智商比城鎮(zhèn)居民低,外來移民的智商比本土居民的智商低。美國本土的城市白人男性利用智商來捍衛(wèi)自己的優(yōu)越性,他們利用智商的概念,歧視和排擠女性、有色人種和外來移民。
有科學家直接指出,這些差異只不過是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的罷了,相關的證據(jù)比比皆是。上世紀60年代有研究者曾實施一個計劃,給予一些低收入兒童物質支持,改善他們落后的成長環(huán)境,結果沒幾周,這群孩子的智商平均漲了10點!不過,當計劃停止后,這些孩子的智商又回落了。
雖然通過IQ測試,能準確發(fā)現(xiàn)一些先天智力受損的兒童,比如有先天腦部疾玻但是,大部分人實際上處于智商的中段,而且這些差異并不足以證明他們不好。但糟糕的是,IQ太低無形中給了很多人巨大的負面暗示。
1923年,美國專欄作家利普曼就曾激烈地指責推孟等的研究:“在五十分鐘內,你就可以對一個人命中注定的適應性走出判斷和分類,我憎恨這一說法的厚顏無恥。我憎恨這一說法的自命不凡。我憎恨與之有關的科學方法的濫用。我憎恨這一說法所造成的優(yōu)越感,以及它強加在人們身上的自卑感?!?/p>
被遺忘的初衷
諷刺的是,110年前比奈和他的同事制訂智力測驗量表,是為了發(fā)現(xiàn)智力落后的孩子,以便針對性給他們提供教育幫助,而不是給孩子貼上弱智的標簽。
從一開始,他可能就預見到了人們會濫用智力測驗,所以他將智力測驗的結果命名為心智水平(mentallevel),而反對成為心智年齡(mentalage)或者智商這些概念。因為他們認為智力得分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教育和訓練是能提高得分的,但是智齡和智商卻容易誤導人們智力是固定不變的。但現(xiàn)實的結果是,好記易用的智商早已深入人心,智力測驗幫助且禍害了人類社會一百多年。
所以,下次大家在網上測IQ圖個樂呵就行,千萬別拿結果太當真。
P.S:既然1905年第*一套比奈-西蒙量表才問世,比較成熟的智力測驗都是自它開始的,那些網上流傳的所謂達芬奇、歌德、牛頓等人的智商,當然是后人意淫的產物。
蘇州悅安佳教育培訓簡介
作為專業(yè)的職業(yè)教育培訓機構,我們開設了心理咨詢師培訓、企業(yè)EAP培訓、理財規(guī)劃師、公共營養(yǎng)師等國家職業(yè)資格考試類培訓課程。
我們將致力于成為學員們職業(yè)培訓成長、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以及職業(yè)經驗分享的大平臺。
始于學員需求,終于學員滿意是我們的追求與目標!
地址: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街16號金鷹創(chuàng)業(yè)園1樓B區(qū)
(地鐵1號線星海廣場站2號出口)
請聯(lián)系網站客服,了解詳細的課程信息~
優(yōu)質、便捷、省心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訂閱號
獵學網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