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天才騙了!音樂從來不只要天分
31 2017-07-19
音樂從來都是一件不只需要天分的事。
這世界根本不存在音樂天才兒童,所有比你孝你有才華的音樂天才都只是比你早練習而已。
音樂第一件事就是不停地練習,哪怕重復一些近乎機械的事情,第二件事就是不停巡演,哪怕再小的場地。前者是創(chuàng)作的基礎,后者是推廣的起點。
過去曾經相信真的有人會比我們在某個方面更有天分,但是看多了案例,慢慢便發(fā)現所有“天才”都比我們更加刻苦。到了后來接觸到更多這方面的書籍,則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
多年前毫不猶豫地買下《異類》,因為這位作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無論是《引爆點》還是《決勝兩秒間》,還是其他一些雜文(例如《小革命》),都從未
讓我失望。但當時絕沒有想到這本書竟影響我這么深,因為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一個人如果要卓越,除了機遇之外,還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而從那個時候開始,這篇
文章便開始醞釀。
無論是音樂人,還是其他領域的朋友,如果要踏入頂尖,到底有什么秘訣?《異類》里面說的非常簡單:
一萬小時的練習。
一萬個有針對性的、連續(xù)的、高強度而且訓練得當的練習。
這一萬小時,假如攤開每天3小時,那么需要堅持十年以上。如果每天10小時,也需要堅持3年。
連最需要創(chuàng)造力的音樂也是?
是的。在書中,馬爾科姆除了舉出比爾蓋茨這樣的首富的例子之外,還舉了最頂尖的樂隊披頭士的例子。而經過計算披頭士也是超過一萬小時的標準。另一個路人皆知的例子便是莫扎特,這個4歲就開始被父親訓練的音樂天才。
即便是最枯燥無聊的音樂練習也有用嗎?
是的。像披頭士在漢堡演出期間,每天都是演出重復的音樂。但即便如此,他們每次漢堡之旅結束之后,他們和身邊的人都能夠感覺到他們的能力上升了一個臺階。
這有科學根據嗎?
有的。我們的頭腦里面都有一種叫髓鞘質的物質,這種物質是神經回路之間的絕緣體。而絕緣性越強,神經回路信息就越清晰越快,而且通路就越多。一旦一項技能被熟練掌握,就能做到收放自如,仿佛像我們與生俱來一樣。具體請參照《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或者可看它的筆記。
那我們應該怎么訓練?
根據這篇文章和剛才的筆記的延伸和整合,我們有四點:
1.在學習區(qū)練習。不做自己已經熟練掌握的,也不去接觸完全沒有把握的。
2.大量重復練習。把一些操作細分,然后重復一個單調的步驟。例如練詠春必須先練幾萬下攤手一樣。
3.尋找伯樂。找一個能持續(xù)給你正確的,即時反饋的伯樂。
精神高度集中。每天控制自己的訓練量,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一點上。
在我們的生命中,碰到的一些天才音樂人,無論是披頭士、莫扎特、邁克爾杰克遜、Ray
Charles等等都不是天生就偉大,而是在常年的不停重復的練習中磨練出來的。因此,有時候預期感慨自己的懷才不遇,不如埋頭好好琢磨音樂?;蛟S,等你
做出好音樂的時候,自然會有機會向你招手。
伯克利音樂教育總機TEL:
掃一掃
獲取更多福利
獵學網企業(yè)微信
獵學網訂閱號
獵學網服務號